7月20日,一场特殊的“电波接力赛”在西南山区上演——12支业余无线电(HAM)团队仅用手台和简易天线,在暴雨导致通信中断的3小时内,为受困村民传递了27条关键信息。这不是电影情节,而是今年全国业余无线电应急通信演练的真实场景。当我们习惯了5G覆盖的“数字安全感”,这群“电波玩家”用行动证明:有些“老派”爱好,藏着现代社会的生存智慧。

一、从战场到民间:无线电从未离开“C位”

1991年海湾战争中,美军用无线电干扰让伊拉克雷达变成“瞎子”;2024年俄乌冲突里,加密无线电仍是前线指挥的“生命线”——军事领域,无线电始终是“信息战”的核心武器。而在和平年代,它的角色更隐蔽却更关键:

· 应急通信的“保底方案”:2008年汶川地震、2023年河北洪灾,当基站损毁、网络瘫痪时,业余无线电爱好者组成的“民间通信网”,曾72小时不间断传递灾情;

· 公共安全的“神经末梢”:森林消防用短波监测火点,海洋搜救靠中波定位遇险船只,甚至高考考场的“无线电监考车”,都在默默守护秩序。

无线电从未远离我们,只是多数人未曾察觉——而业余无线电爱好者,正是这群“察觉者”的先锋。

二、不只是“玩机器”:业余无线电的三大“隐藏价值”

有人觉得,业余无线电是“老头摆弄收音机”的过时爱好。但接触过的人会告诉你:这是一场“技术+情怀”的双向奔赴。

① 技术门槛里的“成长勋章”

想合法使用业余无线电,得先考《业余无线电台操作证书》——要懂电磁波原理、摩尔斯码,还要会排除设备故障。北京HAM爱好者老李说:“从背公式到调天线,像升级打游戏,每通一次跨市联络,都像解开一道数学题。”这种“硬核学习”,让爱好者们成了“民间技术储备军”。

② 跨圈层的“电波朋友圈”

在HAM社群里,你可能和退休工程师聊卫星通联,也能和00后学生讨论数字模式(DMR);一场“通联活动”能聚集教师、程序员、医生……“电波没有门槛,只有共同的热爱。”上海女HAM小周的话,道尽了这个圈子的温暖——它用技术打破社交壁垒,用兴趣连接人生百态。

③ 危机意识的“日常演练”

“每次通联都是实战预演。”参与过2025年西南洪灾演练的HAM老张说。他们习惯检查设备、记录频段、学习应急话术——这些“强迫症”,在灾难来临时会变成“救命技能”。正如应急管理部专家评价:“业余无线电爱好者是‘不穿制服的应急队员’。”

三、当“爱好”成为“刚需”:我们需要更多“电波守护者”

2025年《中国业余无线电发展报告》显示,我国持证HAM仅约80万人,远低于美国的700万。但数据背后,是更紧迫的现实:

· 我国70%的国土面积存在“通信盲区”,业余无线电是填补盲区的低成本方案;

· 人工智能时代,过度依赖网络可能引发“数字脆弱性”,而无线电的“物理连接”是天然的“备份”;

· 青少年科技教育中,无线电能培养“解决实际问题”的能力,比“刷题”更接近科学本质。

这不是呼吁人人成为HAM,而是希望更多人理解:这个看似“小众”的爱好,实则是社会韧性的一部分——它让技术回归“服务于人”的本质,让个体在数字洪流中保留“连接世界”的能力。